香港雖然推出上市規則18B,並有5間SPAC(特殊目的收購公司)先後上市,但自2023年未有新的SPAC上市,在尋求與標的公司合併時,亦存在難度。有亞洲SPAC教父之稱的諾圻資本主席王幹文指出,市場對SPAC上市仍有需求,但是香港上市規則過嚴,尤其需要SPAC公司在落實購併項目時,同時公布PIPE(獨立第三方投資)投資者,要求專業投資者參與佔比亦高、數目又多,因此提議降低對PIPE投資者的門檻,及降低SPAC的上市集資額,重振SPAC市場的活力。
他認為,按現時SPAC的監管要求,SPAC已缺生命力,因此有需要要降低門檻,尤其需要放寬SPAC公司落實合併項目時同時公布PIPE投資者的門檻,增加彈性,亦宜將原有規定需要3名管理資產值達80億元的資深投資者並佔PIPE投資至少50%的要求,降至只需1名。由於SPAC在收購內地項目時,往往在取得中國證監會審批的時間性存在不確定性,往往遲至SPAC公司原先規定公布的合併項目最後期限前數天才取得監管機構批准,他認為,一旦當局未予批准,SPAC公司便難轉身尋求新項目替代。若期間又要求PIPE投資者等待,他更明言,存在難度。
他更指出,在SPAC只讓專業投資者參與,卻要長期等待結果,就算按機制可取回每股10元價值,但是在欠缺流動性,因此專業投資者要在市場離場時,在缺乏承接時,已見低至8元脫手離場的情況。因此他認為有需要開放SPAC予散戶投資者參與,增加流通性。同時亦有需要將首次上市集資門檻,由現時的10億元,降至5億至7億元,這樣SPAC公司有較大彈性,可以有空間合併融資額相對少的東南亞企業,增加SPAC公司合併項目的選擇。
他指出,現時美國SPAC市場上市目前由2021年高峰期逾200間,降至50至60間,當中他們留意到,約有20%至30%具中、港投資者背景。此外,新加坡SPAC並無甚新SPAC上市,反而香港推動SPAC時,雖然行雙軌制,可予申請人中途轉做新股上市申請後,反而見到曾經申請新股上市者如找鋼網等轉投SPAC市場借殼,加上內地生物科技股,及較少鼓勵的白酒及連鎖餐飲概念股等,尤對市場融資渠道有需求,他認為,香港有條件可做SPAC的樞紐中心。隨著香港引進辦擬吸引更多新興企業過來,SPAC更可作為融資工具,吸引更多企業過來。若然當局從善如流,他們及業界對推動香港SPAC市場,繼續保持興趣。
其他報道
香港3月出口增18.5% 進口增16% 均勝預期 增幅15個月最高
恒指收市跌8點 成交1690億元 伙北水成交齊見近3個月低 北水轉流入20億
回應長和賣港口 外交部:希望各方審慎行事 與有關部門充分溝通
迎五一黃金周 花旗彌敦道及K11 Atelier增額外營業時間
投資推廣署今屆全球Fast Track計劃 擴展至金融科技以外垂直領域
WeChat Pay及微信支付伙港鐵推「同行碼」用戶可為兩名同行者掃碼過閘
恒指半日升16點 半日成交不足1000億元 北水連續第2日流出
港元拆息全線向上 1個月HIBOR創兩個月高 貼現窗投放2.75億港元
人行鄒瀾:適時降準減息 發改委趙辰昕:將建立實施育兒補貼制度
恒指高開91點 科指升0.57% 耀才升60% 阿里升1% 比亞迪電子跌3%
港股ADR升121點 夜期高水74點 美期跌亞股升 中石化等業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