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沒有聽過「港樂」這個奇怪的中國大陸詞語呢?不是指「香港管弦樂團」,而是「香港音樂」的意思。我第一次聽到這兩個字,是湖南衛視於2022年製作的音樂節目《聲生不息.港樂季》。最近,在「元朗7.21」非白衣人案被定罪後數天,TVB開始播出第4季《聲生不息.大灣區季》,一班香港歌手紛紛演唱,再次突顯出中共推廣香港音樂的政治算盤。表面上是推廣音樂文化,實則是對香港進行文化再殖民,將香港文化納入中共的國家敘事體系中。
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《追新聞》:
https://www.patreon.com/thechasernews
首先,《聲生不息》並非單純的電視台音樂節目,它是由中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、國際合作司港澳台辦公室、香港中聯辦宣傳文體部「特別指導」。2022年,時任林鄭月娥為第一季節目拍片致辭,今次第4季,李家超亦有拍片支持。其實,2023年第2季「寶島篇」已針對台灣,邀請張震嶽、張韶涵、楊宗緯等台灣歌手參加,統戰味濃,又營造台灣是「中國」一部份的意象。
在2022年推出《港樂季》的時候,我感到有點錯愕:「中共不是要消滅廣東話嗎?」而這個音樂節目在某種意義上,的確在褒揚或保育香港音樂文化,甚至將香港人口中的「廣東歌」從「廣東」獨立出來,變成「港樂(香港音樂)」,獲得一個新的地位。究竟節目有甚麼陰謀和陽謀呢?
2022年,大量反送中案件受審,政權同時宣傳「由亂轉治、由治及興」論述,《聲生不息》正好為中共塑造「香港繁榮安定」的假象。第一季首集回顧香港歷史,亦加插了2020年中共人大通過《港區國安法》的畫面。節目主旋律是以香港流行曲作為中港兩地民心融合的工具,希望香港年輕人「了解祖國,促進民心相通」。
近期播出的「大灣區季」,在推廣香港流行曲時,特別強調所謂「粵港澳大灣區」文化屬性,試圖將其從香港本土文化中剝離,重新包裝成「大中華文化」的一部分;又將香港流行音樂描述為「中華文化的驕傲」,並與「愛國情懷」與「中港融合」掛鉤,試圖模糊其與香港本土身份的聯繫。
2019年以來,香港在政治上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壓環境,民主自由遭到空前打擊。中共的策略可概括為「硬壓制、軟統戰」。一方面,通過《國安法》、改變選舉制度等硬手段對香港的政治空間進行清洗,徹底消滅民主派的影響力;另一方面,通過推廣香港流行音樂等文化產品,用軟性方式重塑香港人的思想與認知。
銀彈策略文化統戰
對於中共而言,文化是一種比政治手段更為隱蔽、更有效的統戰工具。通過推廣音樂等娛樂產品,可以將民眾的注意力從政治議題轉向娛樂消費,追求「小確幸」。同時,中共積極對香港和台灣的歌手藝人進行統戰,傳遞出「反政府冇運行,支持政府可到大陸賺錢」的訊息。這一策略通過經濟利益與政治紅利的結合,進一步控制對輿論有巨大影響力的娛樂圈。
除了「懲罰」機制之外,獨裁政權還會在社會設立「獎勵機制」,許多知名香港歌手和藝人被邀請參加大陸的綜藝節目和電影拍攝,並獲得巨額酬勞。然而,這些機會往往附帶政治要求,例如在公開場合表態支持「愛國愛港」的立場,為政府政策宣傳站台。對於一些試圖保持中立的藝人,則可能面臨事業受阻或被封殺的風險。
這種經濟與政治的雙重壓力使得香港的娛樂圈逐漸分化。一部分藝人選擇迎合中共的主旋律,在大陸市場尋找發展空間;另一部分則因堅持個人信念而被邊緣化。這不僅進一步壓縮了香港文化的自由空間,也向香港年輕一代傳遞了一種明確的訊息:只有擁抱建制,融入大灣區,才有未來。
中共一邊打壓香港的民主自由,一邊推廣香港流行音樂,這種表面矛盾的行為實則是軟硬兼施的統治策略。流行音樂是香港文化的瑰寶,但當它成為中共政治工具的一部分時,我們必須對此保持警惕。如果香港音樂只能在中共的審查與包裝下生存,那麼我們失去的不僅是文化,而是整個城市的靈魂。
作者:林兆彬
前油尖旺區議員(旺角東)、影評人
《追新聞》歡迎讀者投稿,本平台保留刪改權,一經採納刊登,不另作通知。投稿請電郵至 info@thechasernews.co.uk
🌟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《追新聞》運作🌟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5l18oylJ8o7ihugk4F-3nw/join
《追新聞》無金主,只有您!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,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,再撐埋黃店。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。